TikTok也成为Z世代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体。 美联社
【文.翁申霖】
拥有逾10亿活跃用户的TikTok(国际版抖音)充斥许多有趣生动的短影音,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不少人开始滑起短影音便停不下来,足见其让人上瘾的魔力,TikTok也成为Z世代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体。
2022年《公视主题之夜SHOW》更以TikTok为主题,播出澳洲公视纪录片“TikTok:世界上最夯的APP”(TikTok:The World’s Most Popular APP),探讨在短影音时代下,带来的成瘾威胁与资安危机。
有专家直接点名TikTok如何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大脑,最新研究表明TikTok恐怕会改变未成年人的“注意力长度(Attention
span)”,年轻世代沉迷于短影音,导致产生像是吸毒般的“成瘾”行为,甚至因此难以专注在无法即时提供满足感的活动,这样的现象又被称作“抖音脑”(TikTok
brain)。
(尽管“TikTok”和“抖音”都隶属于同一家母公司“字节跳动”(ByteDance),但官方多次强调,TikTok和抖音是2个截然不同的平台,在中国境内的用户只能使用抖音,TikTok则是针对国际用户推出;两者唯一共通点就是都有中国背景。)
根据similarweb.com的资料,TikTok跻身全球最受欢迎前二十大热门网站之列,榜首依然由google.com霸榜,而TikTok目前名列第15位,相较于2022年5月又往上升3个名次。
截至2023年7月的资料显示,全球最受欢迎的前五大网站分别是:
1. google.com
2. youtube.com
3. facebook.com
4. instagram.com
5. twitter.com
若单从社群媒体网路网站的类别看,TikTok也挤进全球最受欢迎的前五大社群媒体之列,仅居whatsapp之后,名列第5位。
截至2023年7月的资料显示,全球最受欢迎的前五大社群媒体分别是:
1. facebook.com
2. instagram.com
3. twitter.com
4. whatsapp.com
5. Tiktok.com
打开TikTok,全是配上音乐的15秒短影音,搞笑、跳舞、宠物、温馨,几乎任何题材都能在TikTok上看见,短短15秒的有趣内容令人一滑再滑,在源源不断的短影音中,构成哪些潜藏问题?
美国《THE WEEK》引述《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专栏作家Julie
Jargon文章,短影音之所以能有大量的观看次数,是与大脑的多巴胺(Dopamine)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让大脑产生“奖励机制”,也就是说当做了某些事,能够带给人快乐的正向情绪。
“为了追求大脑的奖励机制(Reward System),你会持续不断地浏览TikTok短影音。”辛辛那提儿童医院(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阅读与识字发展中心(Reading & Literacy Discovery
Center)主任John Hutton说明,“TikTok平台就像是一个‘多巴胺机器’(dopamine
machine),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就会增强对愉悦事物的渴望,如美味的食物、吸毒,亦或者是吸睛的短影片。”
而碍于片长限制,短影音内容通常较为浮夸,为的就是达到在极短时间内提供娱乐的目的,造成多巴胺异常分泌过度刺激大脑,带来满满的纾压、愉悦感;因此,用户长时间观看短影音,在习惯接受“短暂刺激”的情况下,只会令人愈来愈上瘾,有如把短影片当成毒品摄取到近乎成瘾的行为。
后续便会开始难以专注在无法即时提供满足感、节奏较慢的活动内容,例如阅读、写作等,从而出现“抖音脑”(TikTok brain)的状况。
神经心理学家Sanam Hafeez指出,“当你透过滑动荧幕看到让你想笑的东西时,你的大脑就会受到多巴胺的刺激;反之,你可以快速地转向会让大脑产生多巴胺的影音内容。当大脑反覆处理快速,且具有奖励性特点的内容时,用户就会出现成瘾现象。”
针对TikTok如何影响大脑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不过,中国贵州财经大学(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于本月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短影音会对人们的专注力,甚至大脑的运作造成影响。
长时间观看TikTok、Instagram Reels,或是YouTube Shorts等短影片,除了会导致成瘾行为,令人难以将目光从这些精彩短片中抽离,这份研究也得出会影响孩童、青少年注意力的结论。
《华尔街日报》指称,当儿童、青少年在做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的事情时,像是阅读、解数学题、写作,他们会启动一种名为“定向注意力(directed
attention)”的机制,而这一机制始于大脑前额叶皮质层(prefrontal cortex,PFC),是大脑中负责决策和控制冲动的区域。
“定向注意力是指能抑制分心、保持专注以及适当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克里夫兰儿童诊所(Cleveland Clinic Children’s)注意力与学习中心的临床主任Michael Manos说明,“它需要更高层次的技能,例如预先做好规划和确定优先次序。”
孩童跟青少年之所以难发挥定向注意力,更难摆脱眼前手机的诱惑,是因为“前额叶皮质层要到25岁才能发育完全。”
Michael Manos表示,TikTok上不断变化的内容,在大量短影音冲击下,用户根本毋需长时间保持专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明显降低。
“如果孩子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持续性的变化,往后便会更难去适应数位世界之外,那些变化没那么快的非数位活动,并难以投入无法快速带来满足感的内容。”
《Attention Span》作者、美国心理学家Gloria Mark也向《连线》(Wired)杂志表示,时下青年正经历一场“文化灌输(a
cultural
indoctrination)”,变相鼓励他们习惯甚至更喜欢具有高度刺激的快速场景转换,当短影音带来密集刺激后,“其他一切都变得感觉很无聊”,无法集中精神在慢节奏事情上。
“在外力叠加的效应下,只会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变得更加短暂。”
健康数据公司OM1首席精神科医师卡尔·玛奇(Carl D. Marci)博士直言,前额叶皮质发展得愈成熟,做出的选择就会越明智,也就更能因应“快餐化”的短影片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要如何挽救这般“短影音成瘾”的窘境?除了练习自我约束之外,或许也得仰赖始作俑者——社群媒体的一臂之力。
面对外界对短影音负面影响的质疑,部分社交媒体公司已针对年轻用户,实施限制长时间浏览的相关措施。以TikTok来说,TikTok不会在晚上9点后向13至15岁的用户推播通知,且会定期建立影片,来提醒年轻用户暂时放下手机别再滑影音,鼓励他们步出户外走走或是吃点零食。
至于YouTube的话,YouTube虽没直接限制“YouTube Shorts”内容的功能,但发言人Ivy Choi强调,尽管短影音内容如何影响年轻人的研究才刚起步,但公司也正同步密切关注这一情况。
针对YouTube上的影片,母公司Google已做出应变措施,限制18岁以下用户使用的功能,例如关闭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动播放功能; 并在预设选项下,13至17岁用户的休息或睡觉提醒也会开启。
专家也建议,家长若能主动努力平衡孩子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便能抑制成瘾情况,来增强专注力,但这需要花费极大的努力才能办到,“光是不让孩子接触科技产品是没用的,若能在减少荧幕使用时间的同时,建立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活动,像是踏出户外玩耍,那就会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