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伦多居民在社交媒体上纷纷晒出照片和视频,显示安大略湖沿岸出现大批死鱼,引起一些居民的恐慌。尤其是在 Marie Curtis 公园和 Humber Bay 公园附近,成堆的鱼尸沿岸堆积,场面颇为触目惊心。
不过,专家和政府部门回应称,这是大多伦多地区春季常见的“鱼类死亡”现象,不是污染或人为灾害所致,民众不必过度担心,但不要直接接触死鱼。
安省自然资源部(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已经证实,死鱼均为“阿留鱼”(Alewife),这种鱼属于鲱鱼家族,在安大略湖中数量庞大。
每年 5 月至 6 月正值阿留鱼的产卵期,它们会从湖泊深处的冷水区游至岸边浅水区域进行繁殖。多伦多城市大学化学与生物系教授 Janet Koprivnikar 指出:“这对鱼类来说很有压力,因为很多鱼在春天产卵。”
Koprivnikar 认为,这种“灭绝”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它们并不罕见,而且经常发生在特别寒冷的冬天。我知道我们已经不习惯寒冷的冬天了,”她说。“但今年冬天其实比过去几年更冷,许多鱼在经历了漫长寒冬后体质本就较弱,现在又要产卵、还遭遇气温剧烈波动、可能还面临缺氧,这一切加在一起,便可能导致它们大批死亡。”
自然资源部也认同这一说法,认为是长时间寒冷天气、繁殖压力和水温骤变共同作用,才导致这次“鱼群死亡”事件。
多伦多及地区保护局(TRCA)水生态监测与管理高级经理 Rick Portiss 表示,阿留鱼对水温变化特别敏感。“当强风或风暴引发湖水上涌,带来冷水,水温骤降会让鱼群迷失方向甚至直接致死。”
多伦多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教授 Donald Jackson 进一步指出,这些鱼是否健康、体内脂肪储备是否充足,都会影响它们越冬后的生存几率。
另外,随着斑马贻贝和拟枝贻贝等入侵物种席卷五大湖水域,它们大量吞噬水中的营养物质,导致阿留鱼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缺乏食物,也可能加剧了这次死亡潮。
尽管景象令人不适,但专家一致认为,这次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极小。
Jackson 教授指出,死鱼很快会被鸥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吃掉,剩余的鱼尸也会因为鱼体较小而快速分解,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不过,随着夏季来临,如果水温持续上升,可能导致水中含氧量降低,引发蓝藻等“有害藻华”现象,特别是在水流较慢的湿地或沿岸封闭水域中,可能影响水质,危及宠物与人类健康。
对此,Portiss 表示,目前尚无与死鱼直接相关的健康隐患,但鱼尸可能带来强烈异味,对居住在湖边的居民造成一定不适。
Koprivnikar 教授提醒市民,切勿用手接触死鱼,也不要让宠物靠近、嗅闻这些鱼尸,因为表面可能滋生细菌,存在感染风险。
尽管场面“混乱且令人不快”,专家们强调,这种“鱼群死亡”是周期性、可预测的自然生态现象。“99% 的情况下都不是需要担忧的问题,”Koprivnikar 表示,“大家只要不要直接接触,基本没有健康风险。”
新闻来源:
https://www.ctvnews.ca/toronto/article/messy-unpleasant-but-not-a-cause-for-concern-hundreds-of-dead-fish-wash-up-along-gtas-waterfront-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