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可能会有所不同:一些力量正在被释放,一些先例正在被树立——无论结果是好是坏,这些影响很可能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回响。
国家邮报报道说,事实上,2025年大选已经创造了不少第一。以下是第45届选举中发生的一些在前44届选举中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两位阿尔伯塔人首次争夺最高职位
马克·卡尼(Mark Carney)和皮埃尔·波利耶夫(Pierre Poilievre)显然现在不是阿尔伯塔人;他们两人都是安大略省的普通居民。
但这是第一次在大选中,两位主要候选人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阿尔伯塔省度过的。波利耶夫在卡尔加里出生长大,而卡尼从六岁起就住在埃德蒙顿直到高中毕业。
在阿尔伯塔省长大的总理非常罕见,之前只有一次,那就是出生于阿尔伯塔省High River的乔·克拉克(Joe Clark)。另外两位来自阿尔伯塔省总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和RB 贝内特(RB Bennett)——直到成年才在该省居住。
**这是两位总理候选人首次在相邻的选区竞选
波利耶夫长期担任卡尔顿选区(Carleton)的议员,该选区位于渥太华腹地,主要由农村组成。紧邻该选区的是卡尼争夺的尼皮恩选区(Nepean)。
即使在加拿大只有181个议席的时候,也从未出现过两个主要权力竞争者争夺相邻选区席位的情况。最接近的一次是2004年和2006年的选举,当时自由党领袖保罗·马丁(Paul Martin)的蒙特利尔选区距离魁北克政团领袖吉尔斯·杜塞普(Gilles Duceppe)的选区只有几步之遥。
这也意味着,无论选举日后谁担任总理,他们都可能代表渥太华选区。这种情况之前只发生过一次,当时第一任总理约翰·麦克唐纳(John A. Macdonald)曾短暂代表现在的波利耶夫的卡尔顿选区。麦克唐纳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他多次空降到他认为会获胜的随机选区——有时是在选举中期。
**首次引起非加拿大人关注的加拿大大选
过去的44次加拿大联邦大选,很少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判断,但可以肯定地说,除了偶尔在《纽约时报》或《卫报》的内页提及选举结果外,加拿大大选的起伏、关键议题几乎从未在国际新闻中占据一席之地。
例如,《波士顿环球报》在报道1958年加拿大大选时,开篇将加拿大描绘成一个“欠发达”的邻国,更像是“和蔼可亲的家庭”。报道中写道:“当加拿大举行全国大选时,就像今天一样,美国人会突然意识到这个自治领其实是一个外国。”
然而,这次大选不同,它完全笼罩在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阴影下。特朗普对加拿大发动的贸易战,只是其对欧盟、澳大利亚等国采取一系列类似贸易行动的开端。这一背景下,加拿大大选引发了国际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标题包括:“加拿大联邦大选:谁将成为特朗普的政治解药?”
此外,这次大选中出现了几位在国际舞台上较为知名的角色。马克·卡尼由于曾任英格兰银行行长,在英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当他被任命为加拿大总理候选人时,英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甚至引来前英国首相丽兹·特拉斯(Liz Truss)的反对声明。
同时,波利耶夫作为加拿大反对党领袖,在国际上也拥有不同寻常的知名度。博励治经常出现在美国保守派媒体上,被视为取代特鲁多的热门人选。他最近与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录制的长篇播客节目,观看量超过500万次——这可能是涉及斯托诺韦(Stornoway,加拿大反对党领袖官邸)居民的最受关注的媒体内容。
**加拿大年轻人首次比其父母更倾向于保守党
在加拿大历史上,年轻选民偶尔会“反常”,选择保守派选项。例如,1958年和1984年的进步保守党(Progressive Conservative)大胜中,不少30岁以下的选民首次将选票投给了保守党。
但2025年大选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次年轻选民支持保守党的比例超过了年长选民。保守党的最强票仓来自20多岁的选民,而自由党的基本盘却集中在老年群体。虽然历次大选中都存在代际差异,但这种“反向”代沟还是头一回出现。
**首位从未参选就成为总理的加拿大领导人
马克·卡尼并不是第一位在未赢得大选的情况下被任命为总理的加拿大领导人——23位前任总理中约有一半是在任期中期继任的。他也不是第一位未曾在下议院任职就出任总理的人——历史上已有五次类似的情况。
但卡尼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完全没有民选经验的总理。他从未在下议院、省议会,甚至市议会参选过。2025年大选将是卡尼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选票上。
即便放眼英国,也要追溯到18世纪才能找到类似的情况。当时的洛金厄姆侯爵(Marquess of Rockingham)在1760年代和1782年短暂担任英国首相,尽管他是一名资深政治家,但任职经历全是被任命而来,从未参选成为国会议员。
有细心的读者指出,最近一个更接近的例子是罗斯伯里伯爵(The Earl of Rosebery),他在1894至1895年间担任英国首相。他通过继承获得上议院席位,虽然曾帮助协调选举活动,但他本人从未参加过公职竞选。
**自1930年以来最激烈的两党竞选
如果民调可信,那么2025年大选将是加拿大自1930年以来最接近两党制的一次选举。目前,超过80%的选民计划在选举日投票给自由党或保守党。本周由Mainstreet Research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44%的选民倾向支持自由党,41%选择保守党,而新民主党(NDP)、魁人政团(Bloc Québécois)和绿党(Green Party)则在剩下的15%选民中艰难争夺。
要找到选民如此集中在两大党派的历史先例,还要追溯到1930年大选。当时,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已开始显现,加拿大选民放弃了所有第三党选项,将票投给了两个主要竞争者。结果几乎像一场美国总统选举:47.79%的选民支持获胜者、保守党的R.B.贝内特(R.B. Bennett),44.03%选择了他的主要对手、自由党的麦肯齐·金(Mackenzie King)。第三名的阿尔伯塔联合农民党(United Farmers of Alberta)仅获得1.5%的选票。
**新民主党或将迎来历史最差成绩
即便卡尼在这次选举中失利,他也不会经历2011年自由党遭遇的那种“历史性惨败”。同样,魁人政团在选举日表现或许不佳,但他们曾经更惨——在2015年大选开始时,他们在下议院仅有两席。
然而,如果新民主党(NDP)当前的趋势不变,他们将迎来自1961年成立以来的最差选举表现。所有主要民调机构均将该党的支持率定在7%以下,这很可能只为NDP带来1至2个席位——甚至可能彻底将其逐出议会。
作为对比,NDP在1993年大选的最低纪录是9个席位,而这一次,他们的处境可能更加糟糕。
**自特纳以来法语最糟的总理候选人
这是一个罕见的联邦大选,三大全国性政党的领导人都不是魁北克人。尽管波利耶夫是法语母语者(他的父母是法裔阿尔伯塔人),但卡尼和新民主党领袖辛格(Jagmeet Singh)都是成年后才学习法语。
然而,卡尼在法语上的挣扎已经引起了法语群体的注意——他时常在回答法语问题时磕磕绊绊,甚至常常几次尝试后不得不改用英语。
虽然法语流利程度难以量化,但上一次加拿大有一位“法语磕磕绊绊”的总理候选人还是1984年的约翰·特纳(John Turner)。特纳的法语水平勉强算得上“能应付”,但远非流畅。
**自马丁以来最富有的党魁
与美国政坛不同,加拿大的党魁中鲜有超级富豪。加拿大政坛的典型党魁多是职业政治家,经济状况良好,但很少跻身“1%”的富裕阶层。即便是经常被批评出身优越的贾斯廷·特鲁多,其进入政坛时的遗产也仅勉强突破百万加元。
相比之下,卡尼虽然没有公开披露自己的净资产,但已知他在进入政坛前,从前雇主那里持有680万加元的股票期权。仅凭这一点,他就成为加拿大历史上最富有的党魁之一。
然而,加拿大历史上最富有的党魁无疑是保罗·马丁。作为加拿大海运公司(Canada Steamship Lines)的老板,马丁在担任总理时的净资产超过2亿加元,当时他是全球最富有的民主国家领导人,仅次于意大利的亿万富翁首相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